二胎生育力怎么评估,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国家全面开放二胎,这可把无数宝爸宝妈们乐坏了,纷纷开始酝酿着二胎“造人计划”。
不过,要二胎是件大事儿,怎样评估生育力,生育力够不够好,宝爸宝妈们一定要弄清楚了。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简称: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的江素梅医生,听她聊聊关于怀二胎作生育力评估的那些事儿。
随着二胎政策的实行,不少家庭都在追生二胎,而由于过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少高龄夫妇也紧紧抓住生育力的尾巴追生二胎,由于高龄,二胎无论对胎儿、还是对孕产妇,风险系数较一胎明显增加。
那么,怎样优生优育二孩、怎样平安生产,就成为二孩准妈妈们必须学习的一课,怀二胎生育力评估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一女性佳生育年龄?
女性佳生育年龄在23岁-30岁,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全身发育完全成熟,卵子质量高,如果选择在这个时期怀胎生育,会降低分娩危险性。
另外,在23-30岁之间怀孕的女性,胎儿生长发育好,早产、畸形儿和痴呆儿的发生率相对小很多。
处于此年龄段的夫妻,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精力充沛,有能力抚育好婴幼儿。
因此,女人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之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卵细胞也会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
二怀二胎有哪些风险?
1、由于已有生育或者人流史,增加了宫内感染、盆腔炎症、输卵管粘连阻塞的风险,不孕因素增加、宫外孕的风险增加。
2、由于宫内感染,增加了前置胎盘、胎盘粘连的风险。
3、如果第一胎是剖宫产,有的可能发生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再孕子宫破裂的风险。
4、由于高龄,卵细胞衰老,卵子染色体衰退,一些遗传疾病发生的机会随之增加。35岁以后卵巢功能呈直线下降,怀孕的机会大大减小;同时卵子质量也会有所下降,发生胚胎停育或自然流产的风险增加。
5、由于高龄,妊娠合并症增加: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子痫前期、子痫、产时产后大出血的风险增加。
6、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不孕抗体产生的概率增加,导致自然流产、胎停育的风险增加。
三怀二胎应作哪些生育力评估?
1身体健康情况
1、心肝脾肾的健康状况: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传染病、血压情况。
2、生殖道是否有感染: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HPV(乳头瘤病毒)感染。
3、宫颈细胞学检查:普通液基细胞学检查、液基细胞学DNA倍体检查。
2卵巢储备功能评估
由于生育二孩时年龄普遍已偏大,不少人已大于35岁,卵巢功能下降,卵泡储备减少,甚至有的人已没有窦卵泡。
1、月经第3天空腹查性激素6项、随时可查抗缪勒管激素(AMH)。
2、月经第2天可作B超了解窦卵泡数。
3、基础体温测定了解排卵情况。
4、月经中期观察宫颈粘液的变化—拉丝状白带。
3优生优育评估
1、优生抗体检查: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
2、各种传染病的排除: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毒感染、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HPV感染等。
4输卵管功能的评估
由于有过生育史、人流史、清宫史,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的风险增加。
加之年龄偏大,生育机会在下降,如果试孕半年未能成功怀孕,好作子宫输卵管造影,了解输卵管是否通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免影响怀孕的时机。
5胚胎着床土壤的评估:子宫内膜的评估
由于有过生育史、人流史、清宫史,宫腔感染、粘连的风险增加,如果有月经量明显减少或既往有自然流产、生化妊娠、胎停育的病史,怀二胎前好作一次宫腔镜检查,了解是否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情况。
同时可取内膜作免疫组化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的炎症以及母胎界面NK细胞的情况,早发现早干预,以增加成功妊娠的概率。
6生产风险评估
有剖宫产史的女性,计划二胎之前好作一次妇科B超,了解子宫切口是否有瘢痕憩室,再次妊娠导致子宫破裂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二胎。
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甲低均要进行复查,各项指标提示可以妊娠时,再计划二胎。
再次提醒宝爸宝妈们,不管生一胎还是二胎,都要重视生育力评估。
这样不仅可以防治不孕不育,还可以指导优生优育,也是对未来宝宝的负责哦!
毕业于泸州医学院,四川省性学会会员、湖北省“健康365生殖健康讲座”特聘专家。从事生殖专科工作近40余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多家生殖专科医院进修。是我院不孕不育专科技术骨干,欧盟-中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项目成都医疗组成员。擅长慢性盆腔炎、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妇科炎症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各种炎症导致的输卵管阻塞、盆腔粘连性不孕、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习惯性流产等女性不孕方面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能熟练运用宫腔镜技术和美国cook导丝技术,为无数不孕症患者解除痛苦。
曾在省级、国家级杂志及权威刊物发表数篇论文,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妇产科专业、生殖与不孕专业学术交流会作学术交流,参加多项世界卫生组织科研课题并获奖。
【申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临床诊疗依据和指南。如因文章内容、知识产权和其它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致电028-83335888。】